言恭达

编辑 锁定
  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清华大学教授 [1] ,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 ,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蒃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友协国际艺术交流院院长 [3]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南京大学 [4] ,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 [5]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 [6] ,“守望汉

个人简历

受业于著名书法家沙曼翁、宋文治先生。精多种书体,工篆刻,善绘画。作品参加全国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和数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国际书法展览;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展等三百多次国家级、国际性和各类全国性展览并多次荣获大奖。多次东渡日本参加"中日书展"。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和(篆刻卷)、《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等二百多种全国性专集以及《当代书法家五十人五体创作实录》等VCD光盘。作品还选刻五十多处中国各地碑林,并为中南海等国内外一百多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收藏。书学论文多篇入选"全国书学研讨会"。出版《抱云斋》书画专集及合编《六体书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题跋》等。

主要成就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08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博爱勋章” 2011年被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机构授予“爱心形象大使”称号 2011年全国政协“善行天下政协委员慈善公益代表人物” 2011年荣获国家“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 展览获奖:作品参加过全国第二至第十届书法篆刻展、数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国际书法展和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展,先后在500多次国家级、国际性和各类全国性展览中入选并数次荣获大奖。 国际交流:作品还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巴西、加拿大、美国、法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交流,并于2010年11月在联合国总部“首届中文日”举办特展。 代表作品: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创作的《我的中国心》长卷和2010年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时创作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长卷赢得海内外一致赞誉。2011年11月11日《世纪脊梁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书法长卷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期间在夏威夷大学展出。 出版收藏: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和篆刻卷)、《中国当代书法大家》等500多种全国性专集。作品还被选刻于全国各地100多处碑林,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1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布置与收藏。书学论文多篇参选“全国书学研讨会”,入选《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出版《抱云堂》等书画专集与《抱云堂艺评》等专著,《当代书法名家》(字帖)及教材,参与合编《六体书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等。

名家评论

折叠挺起脊梁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切如时需。此言虽然朴素无华,却高度概括了中国书法的内涵和价值。书法首先是表达、记述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它又要担当起“助人伦,成教化”的道义,然后才有“笔底龙蛇,万岁枯藤,几至若皮、肉、筋、骨、气等如人一般的审美需求”,于是,书法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当然,书法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为线条的遒劲和神采奕奕的气格,它更应该是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部以线条艺术的视角记录时代特征的史诗。这就是书法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正因为书法对中华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它对普通大众审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基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时代的需要,有识之士热切呼唤书法艺术回归传统审美精髓,即求真、向善、追美。这是对中国书法的负责,也是对中国书法文脉的负责,更是对中华文明的负责,简而言之,是对中国负责。于是,书法审美的取向,上升到中国书坛,乃至是中华文明脊梁的高度。 笔者为何要泼墨言书,甚至是发肺腑之言作忧天之虑呢,究竟今天的中国书法在审美上出了什么问题?当我们发现这些 “以丑为美”、“极度强调个性,忽视书法本体美”的所谓流行书风真正地流行起来时,当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赋予书法很玄乎很符号化的功用时,书法离妖魔化不远了,它被扭曲了,只能弯下腰,低垂着头,无奈地被他们驱使和利用。更为可怕地是,中国书坛刮起了这两股歪风,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不知他们究竟有何用心,要将中国书法和中国大众的审美带向何方? 带着这些担忧和质疑。于是,言恭达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充分地凸显出来了。他以其雅正、高格的书法艺术向这两股歪风宣战,中国书法不容忽视本体美,书法还是要在传统和法度中汲取营养,在规矩中有限的拓展,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的大气象、大格局。言恭达认为书法的线条是心学,每一笔下去都是书家心电图的写照,是书家生命状态的体现。诚然,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家,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文明刚劲而又内敛的基因,他的气格是阳刚正大的,他的审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体现时代的脉搏,鼓舞国人更坚定、勇敢、文明地迈进新时代,从而完成了“助人伦,成教化”的道义担当。挺起脊梁,这是一个书法大家应该有的勇气和担当,是一种社会的道义和历史的使命感,也是言恭达用其书法艺术默默地担当着。 当我们看到了《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巨幅书法长卷作品时,也许人们真正地看懂了言恭达的书法审美,看懂了言恭达对中国书法和中华文明的敬畏感和使命感。挺起脊梁,请言恭达先生以其书法艺术和书坛影响力继续挺住!挺住! 折叠收放自如 上文笔者浓墨泼彩谈言恭达先生书法审美的意义,现在请诸君随笔者的笔触,解读一下先生的书法风格及其内涵。笔者以为,言先生专长于大草,同时也精通篆书和隶书。他对历代草书都有深入的研习,特别钟情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书法大师的作品,对篆隶书体的创作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难得的是,他对经典的研习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法古的层面,而是以先贤法度入而出之。每一种书体,不仅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深刻领悟各种书体特征的基础上,做到在几种书体之间自由“切换”,融汇贯通,体现出他深厚的综合艺术修养。像他的篆书作品用笔雅正,取《泰山石刻》和石鼓文的拙厚与朴实天真,加上对草隶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书体和面貌;他的隶书在强调那种蝉头燕尾的感觉时,取草书的动态和气势,强调结体的动态美,同时,也用大草的写意性加强了隶书的生命感性经验,使其隶书充满才情和意境之美;坚实的篆、隶功底,也使先生能将篆、隶的笔墨和审美取向导入大草创作,可以说,他是在用篆书的笔法作草书,所以其草书在矫若惊龙的同时,处处呈现一种入木三分和屋漏痕的笔力。 书法是线的艺术,点画线条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将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草书艺术对“线”有着更高的要求,追求节奏感、立体感和力量感。一般形式美创造往往陷入程式化、静止化,从而失去鲜活的生命感和力量感。而先生的草书作品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着中国书法艺术所独有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活生生的自由流动之美。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作品中每一篇、每个字都是有个性创造的,而不是僵硬的规范,或简单的机械重复。先生创造性的将篆隶的“裹锋”之法引入大草,避免了笔锋散瘫之弊病,很好的保持了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以使点画线条浑圆饱满,力含其中,厚重凝润,因此,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立体感。中国的书法艺术评论总是将“线”和“骨”联在一起。唐代著名书论家张怀瓘认为“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书断》)骨气首先强调书法“骨”之形质,即用笔的艺术表现力,言先生深谙书法对线条力量的要求——“藏而不露”、“畅而不滑”、“涩而不滞”,因此才能创造出作品中那种非表面化的刚柔相济,骨力追风的力量美。纵观先生作品,大草用笔爽健,起止分明,毫无拖泥带水之感。线条挺拔,刚断直截,肥瘦停匀,骨劲有力,作品厚重感十足,给人坚不可移的感觉。侧锋用笔则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变化万千,增加了作品的飘逸之美。从整体书风来看,高古而秀逸,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从中外绘画艺术史的经验来看,只有深谙传统才能谈到上创新。创新从来都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即便是高喊反传统、看似完全颠覆传统、与传统决裂的现代艺术,其实也只不过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次创新而已。每一代艺术家都是在对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的。因此,最为卓越的书法家总能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施展其创造才能。 深厚的功底以及对前辈的借鉴为先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创新的灵感。先生迷恋经典,但这不意味着守旧,而是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法艺术强调收放自如,也就是说书法创作要在法度中自由发挥情感,在怡情悦性的基础上又处处呈现出书法之严谨。用儒家的语言就是不偏不倚式的中庸,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以虚托实,用实说虚的空灵与超脱。先生曾这样谈他对书法创作过程的理解:艺术创造本身应该是一种若有若无、自然而然的行为。如果刻意追求,反而会被这种追求束缚住。创作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任何的法则或者经验,不把自己捆在既定的框架里,跟随内心深处的声音,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观先生的作品,仿佛能看到他挥毫泼墨的酣畅淋漓和无拘无束,但因为有着深厚功底的积淀,先生的字从来都不流于“荒诞狂怪”。这便是艺术创造的“超以象外”和“得其环中”,看似无法实则有法,看似自由自在的创造,其实是被冥冥之中的艺术“向心力”牵引着,离而不远,散而不乱,纵而又归。这样的作品才能既有经典之遗韵,又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折叠书道无为 笔者曾经屡次提到“书道无为”这一书法理念,很多人甚是不解,书道缘何无为呢?笔者以为,首先当先解读无为的含义。老子提出无为主张,基于一个原因:他的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修行达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已经“超越”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为”,不管为有为无,为大为小,都是“无”,都是空。那么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其实在笔者看来,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这也是“无为无不为”的内涵所在。 书道者,乃是书法之大道也。习书当得法入理,由技入道,继而实现“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如此,则真正地入道,真正进入书艺的康庄大道。其实,艺术之初入门者,比的是技法的熟练度,慢慢地就变成了性情和学养的高低,最后就是变成了文化底蕴和修养的厚薄。书家除了文化的熏陶,还需要社会的历练,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是这个道理。书道无为,是心不着相,是因人之心的自然流露,不造作,不功利,这其实才是书艺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弘一法师书法所具有的拙中带稚的境界。 在谈书道之时,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西文字的区别。众所周知,西方的文字是拼写文字,但从字形上是无法看出这个字所反映的客体事物或概念的,也就是说,能指与所指是没有直接关系,偶然结合在一起的。而中国的汉字则是象形文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就像是绘画,是对事物概括性的模拟写实。因此,与西方文字不同,汉字不管是古文字还是现代的文字,人们单从字形上就能大概看出这个字是表示了什么含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象形字从一开始就包含着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很多时候,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也包括主观的意味、期望或要求。 因此,在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汉字会意的影响下,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人的精神和气质的抽象体现与表露,所谓“畅寄幽情”。刘熙载曾这样评价:“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评价一件书法作品除了看书法家的功力、章法,更要看其修养与胸襟。而先生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情和人品,体现了文人的雅意和书卷气,是中国式的审美的集中体现。其实上文所提到的中国书法对“骨”的强调,不仅限于用笔的力量美,还指向书家的人格力量,强调书法要高雅、有品位,反对媚俗,所谓“书如其人”。“品格”实乃中国艺术之魂灵,如果艺术格调不高,任凭技巧再娴熟高深,终归流于俗手,难以体现中国画最为本质的艺术精神。高格调从何而得?言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唯靠一个“养”字。先生有着超脱常人的悟性和苦耐寂寞的勇气,静观世间的名利诱惑,保持止水的心境,坐看云卷云舒。多年来,始终坚守着自己艺术生命的底线,与世无争,唯与艺搏。也唯有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是需要多次的品读、玩味才能领悟其中妙处的,就像收藏家无时无刻不在把玩的艺术珍宝,反复品味,趣味无穷,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十多年来,先生不断的与古代大家对话,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深厚的学养、广博的人生历练、诗书画印兼涉,使他的艺术和人生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至高追求。身为孔子徒弟言偃的后代,先生有着儒家“清、正、中、和、厚、朴”典型人格魅力,儒家“以道自任”、“经世济用”的精神追求在他的血液中流淌,多年来,他以切身经历践行着儒家艺术审美教化唤醒人性道德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西方学人对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包括两点:首先,“知识分子”应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例如艺术家、科学家、教师等脑力劳动者;其次,他还必须深刻的关怀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又是超越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当国家、人民遇到灾难,他默默捐款200万元,他为南京慈善协会设立专项百万慈善基金……同时,他打破艺术家“静观的人生”,积极的参政议政,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关注教育、关注文化、关注民生,身体力行地以一个书法家的身份融入到社会生活,他常常从一个艺术家、文人的角度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努力的解决问题。 言先生的性格中也有着道家自然而然、随遇而安的超然与洒脱,言恭达先生总是给人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感觉,随着岁月的消逝,他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更趋于清静、自然,返璞归真。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此恬淡平静的心境更显难得。 他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至善至美、坚定厚重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儒家厚德载物的审美理想。洗练、简约、自然的书法章法和结体,则是的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观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清逸、浑朴、平和、简静的美,平中蕴奇,风韵天成。这是禅宗所谓“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之境界,超越了法则和束缚而返璞归真。 “笔墨当随时代”,经典的艺术形式、审美法则应该为这个时代服务,言恭达的书法又不止于古典美,而是迎合整个时代主题的。在如今这个强调多元和谐的时代,使得先生似乎有一种能力,就是将看似矛盾的因素和谐的统一在他的书法艺术中,作品中既让人感受到北派艺术的恢宏豪迈,又有南派艺术的清新逸气,既有碑的凝重、帖的醇雅、又有简的率真,可谓南北贯通、碑帖相融。更为重要的是,先生的书法艺术贵在用传统的审美意趣表现新时代主题,用看似传统、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出具有时代感的当代精神,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他用中国书画独有的长卷形式来表现当下流行的奥运题材服务,创造了书法白话文长卷的历史纪录,而且用这种蕴含着东方审美密码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如何格调高古、气韵生动的作品,让东方文明的文化魅力和独特韵味随着奥运文化传遍世界,走向未来,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最后以言恭达先生的一段话为本文划上句号。言恭达说:“中国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同时也是时代脉象的彰显。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都显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人类精神的弘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怀素的《自序帖》、王铎的草书长卷、林散之的《论书帖》等,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才使传统的书法艺术因此拥有了勃勃生机而绵延不绝。所以,书法艺术创作要有时代特质、传统特点和个性特色。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崇高,也呼唤艺术包容,就是书法艺术创作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将艺术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还要认识到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进性、导向性。作为一个书法家不能闭门造车,与时代隔绝,而应该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3] 折叠评价摘要 ▲他没有任何名家的架子,心境极其恬淡、平静,却又深沉、多彩。谈起人生品格,他说他欣赏的品格:“正直、真诚、单纯”,再加“平实与宽容”。“一个艺术家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要保持平常心很不容易”,他感叹着。他并不把“头衔”当回事,“艺术家最终靠作品说话。当了什么‘长’,只会助长你的优裕感,要时时清醒啊”。然而,他又坦率地表示:“这个‘长’要挂,是便于工作。职务不是荣耀,是一种责任。”看来他十分珍惜他的工作环境,他对朋友说“我常想到自己是个幸存者”。 ▲事业是他全部生命的内涵。对言恭达老师来说,艺术与管理的双重层面是他执着而苦涩地追求的事业。他道出二个鲜明的观点:一是他不把协会工作仅当作职业来做,而看成学问来做,这样才有创意,才能发展;二是他反对“玩艺术”,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严肃的,是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人文精神的弘扬。所以,他每天的工作都很投入、充实。他将文化信念看作是生命信念,真实而充盈,从容又崇高。心灵的独到与精神的饱满令人感动! ▲我曾多次听到好多江苏书家的评论,除了治学严谨、书艺高超外,言恭达老师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又有极丰富的人情味:谦和、公正、宽容、大度、厚道。他能团结人、理解人、善待人。“他办事不是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而是对江苏书法事业有没有利。”这个原因大大升扬了他在广大会员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文联工作很重要的是“交友”。他说他来南京工作时确立了交友的十二字方针,即道义相交、诚信相待、平等相处。这里“平等”最难,“平视”是关键,要象善待生命一样善待朋友与同道,重视人性的价值。 ▲习惯决定成功。有人总结恭达老师“习惯”的三个特征——养成做事的紧迫感,追求卓越的信誉感,加上激情而投入的工作。 ▲恭达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十分看重三条:个人修养上要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思维切入点从‘小我’进入‘大我’状态;工作效果上则坚持艺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一性。”艺术“为学”先“为 人”,这就是他求道的支撑点。 ▲他恋古,但不守旧;他天天与古人对话,但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他三十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清逸”是他艺术审美的基本倾向。清逸赢得自然、平和、古雅、高踔、简静的书卷气息。平中求奇,风韵天成。对于书画印,恭达老师的美学思想是追求“清、拙、厚、大”。“清”则古雅,去“浊”、“俗”,显“逸”、“静”,风规自远也;“拙”则朴浑,无作气,胜于巧,熟笔易得,生拙难求,气韵生动也;“厚”则沉雄,去浮滑,强骨格,真力弥满也;“大”则精深,去小家气,生至刚、至中、至正的大家气,品位高古也。他的作品,碑帖相融,达到北“势”与南“韵”的有机统一。将恢宏的豪气与清畅的逸气结合起来;将碑的凝重苍茫、帖的醇雅精微、简的天趣率真结合起来,在充实中求灵透,于闲静里把握节奏,捕捉感觉中朦胧而又微妙的深层意象。 (摘自叶应天《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 ▲言恭达草书的最大特点是独特的笔法,而这个特色正是清代碑学书法的创新成果和时代书法演进的具体体现。 ▲言恭达草书的真正成功之处就是碑、帖结合,就是对清代乾嘉以来碑派的继承和发展。 ▲言恭达对篆隶书体的创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对历代草书的深入研习特别是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下过非同寻常的功夫,因此,能将篆籀笔法和笔意融入大草的研创之中,走的是一条自北宋以来,到清代碑学后期的金石碑帖结合之路,是当代碑帖兼容书家的成功典范。 ▲言恭达的草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书法自觉的主动探索就具有了自觉书法的特殊价值和历史意义。他的大草书法的取法、笔法、章法、字法、墨法以及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自觉运用和思考,达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他用古代书法常用的长卷艺术形式为这个充满世界意义和影响的奥运题材服务,不仅创造了书法白话文长卷的历史纪录,而且用这种最具东方文化魅力和典型代表的书法形式,宣传奥运的和平精神,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和书法的特殊价值。 ▲他不仅和时代文化发展相表里,而且对以儒释道为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审美价值相对应。厚重、坚定的线条,表现出儒家厚德载物的审美理想;洗练、简约、自然的书法结体和章法,是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飞白、涨墨、晕色,特别是娴熟、不可捉摸的高超用笔技巧,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书法之“法”的否定,追求着一个亦真亦幻、超验的理想世界,所谓的“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刹那今古、瞬间永恒的佛家境界。 ▲面对言恭达的大草长卷,我们似乎看到了古老的书法艺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它既承载着几千年东方神秘的艺术密码,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和升华,同时也同样覆载着现代的人文精神,伴随着特殊的奥运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摘自衡正安《书东方神艺 报世界和平——言恭达大草长卷<何振梁在莫斯科陈述演讲>赏评》) ▲言恭达的大草艺术有着极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在当代书坛戛然独立,极具个人艺术面貌。 ▲言恭达乃言偃后裔,深厚的学养、人生历练和诗书画印的全面浸染,造就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艺术胸怀。特别是他的书法以甲金籀篆为根本,贯穿于真草隶行,更运之于大草之中。该长卷,气息纯正、高古,格调高雅、飘逸。给人以纵横奇逸、张弛有度、仪态万方、大气充沛、风神外跃、卓荦高迈之审美感受。 ▲言恭达于篆隶书体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底,是当代篆隶书之高手。他以中锋用笔使其线条厚实、凝重,偶用侧锋取妍、得飘逸之恣。他承接张芝、小王、张旭、怀素、黄鲁直硬毫中锋用笔而来,更以长锋羊毫的裹锋用笔之法独创之,是将古人的“中锋”用笔之法,运用于生纸、长锋羊毫的不同工具之中,中锋裹毫挥运,纤毫必究,其点画、线条,厚重如高峰坠石,坚不可移,飘逸似翔龙在天,仪态万千,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魅力。在气息、用笔的大处上,言恭达先生的大草艺术表现出超凡的艺术特色,在点画、线条、墨法等细微处,也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不管是再厚重的线条还是纤丝微毫,都能一丝不苟、笔笔到位,笔不败、毫不散。 ▲用墨,也是言恭达先生大草书法的一大亮点,他尤擅用涩笔、渴墨、涨墨,甚至用宿墨,使书作更增添了风韵神采,妙尽天然,退去铅华。言先生大草的字法是纯正的,他追求草法的纯粹性。 ▲言恭达草书不管从风格面貌、气息境界还是技术功力上都可谓耀眼于当代。 ▲言恭达草书的用笔之法,直接来自于篆籀,和“古法”相合,他绕过了元明清和唐宋相接,他的大草用笔之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他在当今书坛具有强烈个人艺术面貌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变了,书写的载体、工具以及审美标准变了,所以,所谓的“古法”也要变,也要有所创建,言恭达先生草书用笔暗合于古人,又和古法有所发展,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言恭达先生作大草是用长锋羊毫,喜用生宣纸,这种纸和笔要到明末之后才出现。 ▲言恭达作草书,将清人羊毫长锋作篆隶的“裹锋”之法运用于大草之中,这样就避免了笔锋散、倒、瘫之病,既能保持中锋用笔,又将古人的中锋古法有所发展。又因为长锋羊毫蓄墨多,生纸吃墨深,所以,就能产生高质量的点画和线条。 ▲言恭达的大草书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是他综合修养的艺术体现,是建立在他具有书法本体深厚功力之上,特别是其坚深的篆隶笔墨,运之于“裹锋”的用笔之法,使其整体书风高古而秀逸。草法的纯粹性,正寻绎了“简约”乃大草艺术乃至中国艺术的最高指归;字字连绵而字中笔断又巧妙处理好了“迟”和“流”的辩证关系;用长、短线条,大、小块面对空间的分割,增加了章法的变化和节奏的强弱,以达到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和超越同侪,力追古人的艺术境界。 (摘自衡正安《椽笔搅海 飞龙在天——言恭达大草作品<唐诗宋词长卷>赏析》) ▲言恭达自觉地背负起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责任。就书艺而论,言恭达的书法是“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 ▲言恭达以书法的艺术形式彰显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人生理想,特别是他的篆书与草书更是自觉地交融了某种心灵状态和精神状态,我们姑且理解为道德的境界。他的人生艺术,系在这种心灵状态中所产生与成就的。一个大书家的成就,必是“道”之修成,这是万古标程。 ▲言恭达的“一笔”草书,最具哲学思想中的写意性与“道”之精神。他能在书法的矛盾中(创作状态下)抽象出生命的意义,从而体悟出生命境界,在道、艺中践行其人生的至高境界,正如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所曰:“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可见书法中的“道”与哲学中的“道”,其深层面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也就理解了言恭达书法中追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有方式——写意传统。 ▲言恭达以篆书笔意入草的“线性”,生动地凸现了他人格精神中“清、正、中、和、厚、朴”的生命情怀。这是中国书道追寻的最高精神境界,它实是“和善敦厚”的社会道德在艺术中自觉觉醒的社会责任感,书家以其个人的审美艺术追求在完善这一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言恭达的书有一股清气、淡气。这说的是他书法的“内美”,即意境之美。意境其实是一种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的生发与彰显,意境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觉与冥契。我们溯源其书法的“法意”精神,他是从魏晋、汉三代,到钟鼎大篆,再到商代甲骨文的。在笔法上,他把汉三代深奥高古的笔意,于古法(有“道”之精神)中化解出今意,并能突破窠臼,自成风貌,于虚淡敦厚的点画中阐释出蕴涵大朴大美的大境界。我们在他的“真线”中,常常体会到那洋溢着生命情怀的宇宙之源,这“线”是充满着生气与精气的生命之线。 (摘自石延平《上善若水 故几于道——谈著名书法家言恭达的人格精神》) ▲言恭达早年以篆书名世,他是当代书坛最早进行写意大篆探索的书家。他的写意《散氏盘》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撰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审美趣尚。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审美领域开拓出自己的疆域。在当代不多的大篆名家中,言恭达无疑是取得较高成就并具有开拓性的代表人物。 ▲作为对篆书古法研味的延伸,他在隶书创作领域也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隶书以《好大王碑》为基,强化篆书笔意,在保持《好大王》朴茂雄强的气势风格下,又强化引入了静穆之气,以闲逸的笔路和江左风尚传递碑版雄强气质,这种隶书审美取向对后来江苏中青年书家隶书创作构成很大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篆隶古法构成言恭达书法审美价值的核心,他在对篆隶古法的审美价值追寻中,建立起主体化风格并积淀为其书法创作深层审美心理结构。 ▲因而,可以说言恭达对篆隶古法的研创并未停留在法古层次,而是在对篆隶古法的深入研味中寻觅和体悟表现性的审美向度,并在表现性中强化书法的生命感性经验。也正是在对篆隶古法的写意性审美价值追寻中,言恭达最终转向对大草的创作与探索,并以大草建立起他书法创作审美价值的中心点。 ▲言恭达正是在经历了在写意大篆领域几十年的创作砥砺而完成实现了他创作上由篆隶古法向大草飞跃的转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言恭达始终是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及表现性的书家。 ▲对篆隶古法的信守和创作审美价值寻觅,使言恭达对大草的历史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他始终强调大草的篆籀古法,而他在草书创作中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高表现。他认为篆隶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调,所以他的大草在整体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所带来的力量感,同时又引入空间结构意识,化裁黄山谷,强化草书的空间表现。在草书文本形式上,他采用唐宋草书惯常的手卷形式,将时、空结构表现相整合,融化草书大的章法结构和欹侧穿插咬合,体现出强烈的唐宋草书精神。言恭达大草的对篆籀古法的强调,显示出他对草书史的个体化分梳与洞见,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大草创作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摘姜寿田《自胸藏风云 笔挟元气——评言恭达大草长卷的时代意义)

社会活动照片

 
 

 

 

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