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

编辑 锁定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历

舒同1905年12月14日(农历11月25日)出生在东乡县孝冈镇(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孝岗镇),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人物生平

折叠入党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东乡县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常委。在他的领导下,东乡县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对共产党人进行镇压,东乡县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因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他辗转于武汉、上海、安徽、南京等地寻找党组织。曾一度以鬻字为生。

折叠革命生涯

红军时期

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4军政治部秘书、红11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红12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任红2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历次反"围剿"作战及长征。撰写《向北进攻-胜利的开始》等文章,鼓舞红军指战员士气。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四师的政治部主任,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方针。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后,参加直罗镇、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抗战时期

舒同书法艺术欣赏舒同书法艺术欣赏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创建、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延安整风时的军委整风审干领导工作。1944年夏,赴晋冀鲁豫边区、中共山东分局传达整风精神。是年秋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分局学习委员会主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暨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部长、国军工作部部长。具体指导了华东野战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参与组织指挥了鲁南、莱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曾具体领导了争取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在济南战役中起义。

解放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

1954年8月至1960年10月,舒同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领导山东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大力推动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山东的实施,大刮浮夸风、共产风,造成几百万人的饿死惨剧。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并曾于1961年12月至1962年12月下放至山东省章丘县担任中共章丘县委第一书记。1963年3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清算,长期被监禁、批斗。

1979年9月被彻底平反。

1978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军委军战史编辑室主任。1979年7月被增选为第5届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9月,在中共12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后为中共13、14、15大特邀代表。

最后岁月

1998年5月27日,舒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005年11月25日,东乡县委、县政府在其老家举办了舒同博物馆开馆剪彩、舒同铜像揭幕仪式、《舒同书法集》和《舒同诞辰100周年纪念邮册》首发式等。

折叠大跃进时期

《中共山东历史大事记》(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档案馆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了舒同在山东期间"极左"的一面。

反右扩大

反右派中舒同忠实执行毛泽东的反右路线。本来1957年反右已结束了,他又创造性的发明了"整风补课"多打了许多人。在省直机关54个厅局中,有补课任务的厅局有47个,受到重点补课的厅局级干部占21.55%、处级干部占14.17%、县委委员一级的占12.9%、共打右派34800余人、开除党籍11900余人,1980年全部"改正",一个右派都没有。

农业高产

舒同为伍嘉陵题写'勒流书法研究会'贺词舒同为伍嘉陵题写'勒流书法研究会'贺词1958年后,在全省大放高产卫星,虚报粮食产量,造成全省供应紧张,济宁(后来分出了菏泽地区)地区尤甚,从1958年1月开始,每天有上万农民外逃行乞,最多时(3月18日)一天竟达5.7万余人,造成周边省、区紧张,纷纷上报中央,要求山东采取措施,不要祸及他们。

同年4月,省委发出紧急指示:自去冬以来,全省不少县社相继发生营养性水肿病,在某些地区还有急剧上升的趋势,仅济宁地区就达54万人之多。

1958年4月30日中央监察委员会通报批评济宁地区"拔白旗,插红旗"的错误。

1959年9月21日毛泽东来到山东,舒同汇报过去几年山东绿化造林的成绩时,毛说:"你们年年说植了多少树,造了多少林,怎么我从北京到上海,在飞机上看不到?"

当舒同汇报到1959年秋后,全省计划组织900万劳力上阵,大搞山水林田治理时,毛问:"能组织这么多人吗?"

9月,全省开始整党整社运动,以反对右倾保守主义为指导,在全省公社以下的三级干部中批斗11.12万人,开除党籍38400余人。

被撤职

1960年10月20日-22日省委举行扩大会议。针对山东农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华东局第二书记曾希圣向中央汇报后,根据中央指示,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到会讲了话并宣布中央决定:撤销舒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华东局第二书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会议认为:山东的农村工作违背了中央的方针政策,破坏了生产力、破坏了生产规律、破坏了党的正常的组织原则,以至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瞎指挥风)越刮越凶。工业有成绩,农业问题很大,估计1960年粮食产量大概只有160亿斤到170亿斤,下降到1949年的水平。会上舒同作了检讨。

1960年11月7日省委发出开展生产救灾运动的紧急指示:由于原省委主要领导人对农村工作的错误领导,加上连续两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口粮严重不足;各种疾病大量发生,人口外流和死亡率大量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受到严重损害,群众生产积极性十分低落的严重局面。

1960.年12月5日-25日省委扩大会议和省五级干部会议召开。舒同在会上作了两次检讨。会上针对干部中存在的对前途感到渺茫,对克服困难信心不足,在贯彻执行政策上"左"比右好,在整风问题上怕受牵连等思想进行了说服、教育和批判。

1961年4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谭启龙同志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回安徽省担任第一书记;舒同同志仍保留省委书记处书记职务,暂时下放到章丘县担任县委第一书记。

1967年夏天,山东的右派将舒同从陕西揪回来,批斗了好几个月。

折叠编辑本段婚姻家庭

折叠夫人

舒同夫人王云飞是新四军老战士。

王云飞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转入新四军,先后在鲁艺华中分院、新安旅行团、华中少年杂志、华东保育院、华东野战军、大连苏联红军、苏北区党委组织部从事军事、组织、文化工作。建国后先后在华东局组织部、华东化工部、华东纺织工业局从事党的工作。

王云飞曾在反"扫荡"中欲以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事迹载入《红旗飘飘》。王云飞曾化名蓝天,在抗日根据地有"苏北美人"之称。

王云飞因病于2010年11月14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5岁。遗体告别仪式于11月27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大礼堂举行。骨灰于当日入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与舒同合葬。

折叠子女

舒同二子:舒关关、舒安。

继子女:王晓云、盛小宁、王征。

舒同的章丘县委书记之"谜"


1960年冬,因"大跃进"造成的全国性的经济困难,山东成了重灾省之一。因为当时震惊全国的"黄河事件",中央对山东省委的领导核心进行改组,舒同被免去省委第一书记职务。1961年4月,舒同被下放到章丘工作一年。

刘曰章

时任县委秘书刘宝华亲历全程

1960年冬,因"大跃进"造成的全国性的经济困难,山东成了重灾省之一。缺粮少吃是当时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章丘黄河公社因为饿死及病死人数较多,惊动中央领导,这就是震惊全国的"黄河事件"。其实,这只是当时山东乃至全国的一个缩影,因为当时的状况都差不多,只是其他地方的灾情还没有暴露而已。中央遂对省委的领导核心进行改组,舒同被免去省委第一书记职务。按照中央"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改造思想"的指示,1961年4月,舒同被下放到章丘工作一年。

在山东的问题暴露后,全国各地的问题相继暴露,随即中央又在全国掀起了反对"五风"的整风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同在多次检讨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的指示到离济南不远的县进行调研和思想改造,1961年4月15日上午9时半左右,在一名司机和一名警卫员的陪护下来到章丘县委。当时的县委所有领导都下去搞生产救灾和地瓜育苗。刚刚21岁的时任县委秘书刘宝华同志把舒同同志领进了常委会会议室,然后县委的几名主要负责同志立即赶回县委接待了舒同。

事情虽然过去了53年,舒同同志也已经离开我们16年了,但章丘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他在章丘工作的这段经历也常常成为老百姓传说的佳话及谈资。舒同同志兼任或挂职章丘县委书记一事传遍章丘,以至于后来传遍全国。无论是《章丘县志》,还是网上搜索到的所有历史资料,均是如此。笔者在和刘宝华伯伯多次接触的时间里,曾经提起此事,刘伯伯总是无奈地笑笑,因为一些不实的证据和谣言频频来袭,怎么解释也是无法摆脱。刘宝华是当时的县委秘书,主要跟随县委领导,又参与县委常委会记录,经历了舒同同志在章丘的全过程,是真正的亲历者。同时,刘宝华又和县委安排的做舒同同志生活和行政秘书的赵金祯同志同住一个宿舍,每天交谈和关心舒同同志自然是少不了的,应该说是详细了解底细的人。后来,舒同去千佛山医院疗养时,刘宝华陪同县委领导多次去看望,并且多次接受过舒同同志的书法指导,现在,刘宝华还一直保留着舒同亲自写给他的书法作品。

舒同当时的思想压力非常大

舒同为章丘留下的墨宝舒同为章丘留下的墨宝据刘宝华介绍,舒同来章丘工作是根据中央关于"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改造思想"的指示精神来的,对兼任章丘县委书记一事省委从来没有公布过,就是泰安地委和章丘县委也从未接到这样的任命或口头通知。舒同自己在章丘工作期间从来没有讲过,当时所有的县委领导也都没有听说过。直到1961年秋后,舒同从章丘回到济南养病(在当时的高干疗养院千佛山医院),一直到后来离开章丘也没有任何的口头或文字的免职文件和通知。当时任章丘县委第一书记的刘钦鉴未因舒同的到来而有文字或口头的降职任免通知。

当时的舒同,中央只是免去其省委第一书记职务,尚未做最后的处理。舒同当时的思想压力非常大,包袱沉重,他见人不语,遇事很少言语。有时讲出一句话,县委领导和秘书们也听不懂,需要由随从的人翻译。由于压力大,舒同神经衰弱比较严重,失眠是其最大的苦恼,晚上九点一定要按时休息,否则便难以入眠。那时常委们是白天下去工作,晚上开会,县委常委会舒同很少参加,都是第二天由当时的县委第一书记刘钦鉴同志向他汇报。汇报以后舒同也很少表态或提出意见,都是让县委按照省委及地委的部署办事(当时的章丘由管辖的济南市按照区划调整划归为泰安地区管辖)。

那么,舒同同志兼任县委书记的事情又从何而来呢?据刘宝华说:"最大的可能就是在1961年12月,应《大众日报》之邀,办公室主任于承福代县委书记刘钦鉴写一篇关于调查研究搞好农业救灾的文章,稿子的落款是:中共章丘县委第一书记刘钦鉴。但是,在稿子刊登后却改成了中共章丘县委书记处书记刘钦鉴。"刘钦鉴书记去秘书办公室找刘宝华抄写一份材料时,于承福就把报纸拿给刘书记看并问咋回事?刘钦鉴书记没有讲出个理由来,也觉得有点纳闷。但是,刘书记最后说:"可能是因为舒同同志在这里的缘故吧,咱们都得往后排。"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报社既没有联系,也没有说明,再者说报纸已经登了,县委也不便再问,此后就没有人提及此事了。由此看来,这就是被后人说成是舒同兼任过县委书记的唯一能够让人联想到的重要线索。但事实是,舒同从来不主持县委的工作,都是当时的县委第一书记刘钦鉴主持。舒同也从来没有干预过县委常委的工作安排,几乎不参加常委会会议。因此,完全可以断定,舒同同志根本就没有兼任过章丘县委书记。

试想,在那个年代,舒同同志身居高位,是党的高级干部,免职不是省委所能够决定的。何况在当时,舒同也是领袖比较欣赏的人物之一。再加上后来的资料显示,只是"认识问题",贬至县委书记几乎不可能。

鉴于舒同同志的地位、身份及在书法界的威望,我们不能盲目去传说,要实事求是,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参考的是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是刘宝华亲历所为的感想,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希望人们能够正确借鉴和学习。[3]


主要成就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舒同是中国书法 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他的书法,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所谓舒体,就是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立"七分半"字体。这个"七分半",可以说是舒体字的精华,既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4]


"七分半"字体充分反映了舒体字的深厚基础和面貌特征。应当说,舒体字的形成,不只是艰苦的书艺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舒同的墨海生涯从14岁在乡间小有乡誉时起,直至93岁病逝近80个年头,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十年浩劫"的动乱,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罹难挨斗的"牛棚"里,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始终没有中断艺术研究和临池实践。舒体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宽博端庄,雍容大方,以其特有风格,体现革命风云、将军气度,深为人们珍爱。当今,舒体已被输入电脑,广泛用于报纸、刊物、电影、电视,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舒同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团、师搞宣传工作,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随红1军团长征到陕北时,一路上书写大幅标语,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烧了好多洞。在行军途中,没有纸笔,舒同就捡了树枝在地上划拉;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有一次被毛泽东看到了,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从此,"马背书法家"的美名就传开了。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边区政府管辖的旬邑县时,为团结抗战,中共拟请当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边区参议员。那位老夫子说,"我和没文化的人谈不来",拒绝参加。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舒同以中央名义给他写一封信,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位前清遗老读了信后连声称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人才啊!"随即出山参政。


1936年延安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求毛泽东写校牌。此时毛泽东正在忙于撰写《实践论》,一时抽不出空,便向来人推荐:"你们去请1军团的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我很欣赏。"就这样,时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还写了大门左右两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从此舒同的名声便驰誉全党全军了。

何香凝说过:"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我更喜欢舒同。"

舒同是多产书法家,几十年来,他的墨留遍全国各地,特别是与颜真卿故里费县情有独钟,费县有他的多件墨宝传世。1959年舒同到费县视察水利工程,应邀回去题写了"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每字原大高100厘米,宽80厘米)。这五个大字端庄大方,遒劲有力。体现他当时身置大跃进的年代,视察民情,看到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兴修水利的热潮而感慨万千;刚到山东省委担任第1书记,又有用武之地,春风得意;50多岁正年富力强,笔法浑熟,运笔酣畅淋漓,有泣鬼神、惊天地之气。舒同生前曾有言说:"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大的字,也是他最满意的字,而且刻的也好。这五个大字虽然没有落款,但人们一看就认出是舒同体。竖立在大坝溢洪闸旁的《许家崖水库》石碑,既是一座书法名碑,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已成为费县著名旅游景点--鄪国明珠"天景湖"的历史文物标志。

舒同之所以被誉为人民的书法家,是因为他这位马背上的红色书法家身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无论谁去求字,他都一一应允。因而,改革开放以后,费县人多次登门拜求墨宝,舒同先生为"半塔中学""琅琊羲之砚厂""费县影剧院"等题名,这些墨宝成为稀世珍品。出版《舒同字帖》(分楷、行、草三本)、《舒同书法》、《舒同书法艺术》等,请文人书法大家、北京大学教授张辛撰写《舒同书法艺术展序》。[1]

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其前言即是舒老和组委会请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陈玉龙先生撰写。[2]


社会活动照片

 
 

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