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岫

编辑 锁定
  书法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这是对书法美的高度概括。美的世界产生美感,而美感是一个特殊的感情状态,一方面反映了人的感情状态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美感本源的客观存在事物之属性特征的丰富性。客观存在事物美的属性,不看其物质性,而在其物象,即在于客观存在事物的形象性。所有艺术修养者,都能“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林岫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要表现对象,她多遍临写《书谱》中黄庭坚、王铎、米芾的行草,汲取古人的营养。她临帖注意趣、理、势,对照原帖,在思考中欣赏,在欣赏中临写,在临写中有所“悟”。她对帖的

个人简历

姓名:林岫

生卒:1945年生

描述:林岫,字苹中、如意,号紫竹居士、颐阳书屋主人。

籍贯:浙江绍兴人

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新闻学院古典文学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等。


主要成就

《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文学概论与艺术概说》(合作)、《古文写作》、《诗文散论》、《林岫汉俳诗选》等。主编过《中外文化辞典》(副主编)、《当代中日著名女书法家

作品精选》、《汉俳首选集》、《当代书坛名家精品与技法》等。学术论文入选“1995汉城国际书法艺术学术大会”、“1996年短诗文学国际研讨会”(泰国)、“第16届世界诗人大会-诗歌文学研讨会”(日本)等。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进行书法交流及讲学活动。自199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风-诗书画坛》栏目中担任嘉宾主讲。其书法擅做草书,亦涉各体,大都书写自作诗词题跋。作品除参加国内重大书法展览外,还参加日本、韩国等国际书法等重大国际展览。

折叠


名家评论

把心声挥洒在黑白分明的世界

——记著名女书法家林岫

书画作品书画作品

书画作品书画作品

当众多的书法高手们仍不断地在宣纸上抄录着古人的诗词时,著名的女书法家林岫在其书法作品中经常书写的却是自己创作的诗词。[1]她认为,在书法这片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应有自己的心声。这位四十七岁的女书法家兼诗人常常是在诗词创作之余,兴犹未尽之际奋笔挥毫,并据当时的心境和诗词的内容,选用合意的书体和风格。因此,她在书体和诗词最佳结合形式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书法家,林岫担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的职务;她的书法作品气韵骀荡,笔墨秀逸,曾在全国书法大赛上获得过一等奖,并在《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和《中日百家作品集》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作为诗人,她共创作了三千首诗词,已发表过五百余首。中国著名佛学家、书法家兼诗人赵朴初读了林岫的诗作后赞道:“很有诗才,实属难得。”他认为,林岫的诗是自然流出,没有作的痕迹。虽然已年近半百,但她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她中等身材,丰满合度,一双微含笑意的大眼睛里透着女性所特有的聪慧,举止言谈略带出男子般的豪爽与洒脱。每当这位中国新闻学院副教授在课堂上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时,学生们便会为她那生动的讲解和渊博的学识所吸引。一位已毕业的学生说:“我们在大学时没少逃课,但从不错过林老师的课,因为她讲的课很有见地,我们都爱听。”

书法作品书法作品

一位与她共事多年的老教授对她的评论是:“她很有学问,而且为人非常随和。”

然而,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她在诗、书和学问方面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经过了数十年的磨练和等待后才获得的。

林岫于一九四五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五岁时就在外公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她七岁时开始学习诗词作法。由于不感兴趣,常将字写到桌上、墙上、甚至邻居家小孩的脸上。真正研习书法开始于中学时代。 一九六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很快脱颖而出,成了这个系的高才生。然而一九六八年当她毕业时,正遇上了灾难性的“文化革命”,她被列为“需要进行思想改造的学生”而被分配到内蒙大兴安岭的一个林场,当上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伐木工人。

上山伐木其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往往会把一个强壮的男人累垮。而林岫却和林场的七十八条男子汉一起整整干了七年,干得和他们一样出色。

然而比别人更出色的是,林岫在这七年中从末放弃书法练习和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断写诗作赋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她说:“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我第一次真切感到书法是最能抒发性情的灵物。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从此她便把书法和诗词创作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之间妇女书法的交流,林岫主编了《当代中日著名女书法家作品精选》。她著的《中日妇女书法古今谈》一文,其笔贯古今,俨然是一篇中日妇女书法的发展简史。此书荟萃了中日两国书坛的五十四名著名女书法家的近百件佳作。

林岫说:“中日两国女书法家携手并进的友好交往,必定为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著名书法家林岫印象

今年“十一”前,我有幸拜会了全国著名女书法家林岫老师。一见面,林老师表现得非常高兴,谈及书法,她把她的字给我看:四壁墙上大都是她的作

..

品。我一看感觉很好,十分潇洒,十分灵动,十分文静,不像是女书法家之手迹,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对满壁翰墨肃然起敬。

林岫老师,中等身材,红润的脸上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炯炯有神,显得端庄大方。虽是花甲,看上去却像中年一般。我把刚出版的《李太平根隶张迁碑》请林老师指教。林老师翻着说,很有特点,写这种字的人很少。她翻到刘炳森为我题的字时,我说我是刘炳森的学生。她说炳森字好,人更好,只是走得太早了。当她翻到《醒世箴言录》时,读了几条,觉得很有意思,并提出其中几条的修改意见:“不如这样写更好。”我很赞同。我又把我的一幅隶书和水墨画神犬图送给林老师指教。林老师说专门画狗的人很少,你画得很好,隶书我也很少看过这种写法,很有个性。

我又接过林老师的作品集《林岫诗书》,仔细翻阅,细细品味,行草、行楷创作的诗词,还有诗书画合壁,令我赞叹不已。

1991年,我从日本东京归来后,一个日本朋友给我寄来一本精装的赵朴初题写的《当代中日著名女书法家作品精选》。这本书是林岫主编的,其中的作者都是当今书坛的名家女将,她的作品也入选其中。林岫为此书倾注心血,撰文《中日妇女书法古今谈》,洋洋万言,赞美了中日妇女古今的书法创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主题意识,讴歌了当今妇女书法家社会地位的改变和她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及艺术上的成就。她的作品“高瞻远瞩”和跋语更令我十分陶醉。其实我早就注意到这位女书法家了,七十年代后期,我从我的书友奚乃安那里得知林岫的书法十分漂亮,而且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想不到今又在京城相见,一睹林老师的风采,聆听她亲切的教诲。于是我拿起笔来,写出内心对林老师人品、书品及艺术创作方面的感受。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林岫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书法美的性质和形态,书法美和现实美的关系,书法美与诗词歌赋的关系,做了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美学观,这对推动中国书法自觉走向艺术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岫说:“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书写心声,用点线抒发文学情感乃平生一大快事。”

好一个“书法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这是对书法美的高度概括。美的世界产生美感,而美感是一个特殊的感情状态,一方面反映了人的感情状态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美感本源的客观存在事物之属性特征的丰富性。客观存在事物美的属性,不看其物质性,而在其物象,即在于客观存在事物的形象性。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理性张力作为基础,起点、灵魂隐蔽其间,因此,美、美感才具有既朦胧又清晰,既模糊又鲜明,既可视又可见,时时处处能把握到,又说不清楚的特点。而艺术家——美的使者,才在这既艰难苦涩,又饶有趣味的事业中奋力跋涉着。宇宙间的事物各有各的美,而艺术家更偏好对他们进行不自觉的有意加工。所有艺术修养者,都能“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林岫老师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大兴安岭林区劳动,一干就是8年。8年的林海雪原生活磨难使她变得更加坚强。她在床头贴上“自强不息”四字以自勉。那皑皑白雪,那万木林丛,那蓝蓝的天,青青的水,自然给林岫心灵增添很多美感。她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活。晚上,借着月光,听着松涛,在宣纸上耕耘。在美感问题上,林岫从探讨书法美、自然美的特性入手,把书法的艺术软件与美学的规律性统一起来,用美学原理指导研究书法的特殊现象,展示了书法创作中源与流的关系,打开了书法艺术联系社会的通道。林区劳动生活之后,她到北京一家刊物当副主编,贪婪地精读《书谱》,多遍临写智永的《千字文》、黄庭坚的《松风帖》,汲取传统营养。生活的磨练,社会的实践,辛勤的耕耘,丰富的阅历,使她找到了无穷无尽的美的源泉,因此林岫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处。她的书法风格端庄大气,高雅秀丽。诗作魂,书作骨,诗书合壁,在中国书坛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林岫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要表现对象,她多遍临写《书谱》中黄庭坚、王铎米芾的行草,汲取古人的营养。她临帖注意趣、理、势,对照原帖,在思考中欣赏,在欣赏中临写,在临写中有所“悟”。她对帖的“势”,有较高的体会和研究。林岫的行草,有六势之美:

1、快势:行草之中速度较快,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连,有动感,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书法作品书法作品

2、腾势:笔画振作,结构飞扬,如天马行空,昂首向上。

3、倾势:上大下小,上重下轻,而大小轻重又不失宜,如危岩欲坠而不坠,而有“盖世”之气,大王之风。

4、拥势:字有中心笔,外有中心字,拥向中心,调和全局。犹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或微风涟漪,芙蓉出水。

5、绝势:笔断意连,有时一行之间几字一段,段段绝,又段段连,或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如“悬崖百丈有惊心,忽见奇峰又突起”。

6、借势:偏旁之间互借,上下互连,斜借正,正借斜,俯借仰之类,佳人倚修竹,就有一种人与物之互相借势之美。

林岫的六势之美,基本上囊括了书法中笔、力、墨、意四种因素的作用,展示了自己的书法风貌。林岫六势的千变万化,是书法的无限丰富性、多彩性的表现,她所表现出的字魂体魄,庄重和谐,会“使观赏者之眼手以至于心理都跟着活动起来,有时振奋,有时沉着,有时飘逸,有时凝重,有时宽舒,有时严谨,有时增长了一般人的惊人的气魄和无穷的威力。”

再如林岫诗书一体,行草一炉:“林家风格他家无”。如林岫90年参加中日妇女书法大展时之作“高瞻远瞩”四个

大字,用笔老辣、雄浑、变化万千。“高瞻”二字的下半部分,皆有“口”字,但两个口字的写法不同,形态各异;“远”字的“走”旁,一扫传统的下势,反而向上行草,给人以醒目新鲜之感,落款“越中林岫书”,大度秀丽、自然祥和,看后给人以振奋向上之感。

艺术的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是一种耐得寂寞的拼搏,是一种艰难的缔造和超越。林岫说,她希望自己每幅作品的诞生,都是一次艰苦的创造,“虽说洵非易事,但是可以努力。”林岫近几年展出的行草作品中所展现的情趣和风格,都是令人振奋的。我在河南“国际书展”中看到林岫所书的李白自谴诗后感到,她在充分理解李白飘逸旷达、徜徉自在的意境之后,以草书任意挥洒,翰墨淋漓,浑然天成。日本前外相大来佐武郎十分欣赏这幅作品,并托《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辗转求书,喜爱之情可见一斑。林岫的作品大都以行草出现在世人面前,篆隶偶然为之,其隶书《甲子初夏游日本浜名湖公园归来遇雨》条幅,就吸取了“张迁”碑的沉雄,“礼器”碑的秀丽,“曹全”碑的雍容,三碑合一,熔为一炉,又有自家风貌。林岫的楷书,端庄秀丽,娴静中见动趣,规矩内有新意。魏碑中她偏爱《张玄墓志》、《张猛龙碑》、《元显隽墓志》,对《张玄墓志》尤为喜欢,深入研究,吸其精华,营养自己。林岫的书法艺术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的诗书互补,她的书法作品大都是书写自己所作诗词,这在书法家当中并不多见。她是全国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一九八七年夏天,她在承德与著名作家姚雪垠偶然相遇,姚老师说:“听说您的诗词写得很好,请以我的名字作幅对联如何?”林岫稍加思索,一幅对仗工整立意新颖的对联脱口而出:“山是青峰犹带雪,云如沧海更无垠”。姚老师拍手叫绝。

..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特定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表现方式,因而通过法则的形式,使其艺术表现形式规范化,以保证其艺术特征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林岫非常重视书法创作的法度和技法、笔法。为了掌握技法、笔法,她下了许多功夫,掌握楷行草的基本书写方法。但林岫在大量、长期的临帖过程中意识到,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是美的,模式化的表现则是不美的。因此临帖,学习古人之技法,都具有两重性,既能使表现形态规范化从而具有普遍意义形式,同时又以法则传统之不可更移性使形态表现模式化,从而阻止艺术创造性发展。作为书法家,林岫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她体会到,每临一帖,有其益,也有其害;从一师,面授有益,也受其约束。应当学七抛三,多学多似以克服之,这就是说临帖进入帖的境界和古人的法理之中,通晓古人是怎样创造着美的书法形象,使自己掌握他人技法、技巧,从而再现出近似他人的创造的美的形象。这种新的艺术特色——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自己的书法风格,构建新的法度意义,是一种新的审美法则。林岫的书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林岫论王献之书法诗云:“非行非草自开门,神压伯英谁与论?若步家风随逸少,泥舟何处觅真魂。”

林岫扬帆看海,如痴如醉。“四壁云烟围似帐,蘸空阶,点点凄凉雨”、“纵有鸡声谁耐舞,怕年年,诗卷饥难煮”、“也曾憔悴斜阳问天涯,林屏冻砚,吟魂堪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林岫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林岫,一位书山勇士,艺海弄潮儿。她说:“在书海中泛舟,有搏击,也有欢乐,那是认识和进取的搏击,那是创造和超越的欢乐。”


社会活动照片

 
 

作品鉴赏